朝双政发〔2023〕3号

朝阳市双塔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双塔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区直各有关单位: 

    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双塔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朝阳市双塔区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双塔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政府生态立战略指引下,我区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为主要抓手,继续实施碧水行动、蓝天工程、土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预期目标。

(一)主要生态环境指标如期完成

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削减。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70.50%、20.25%、20.62%和36.76%,超额完成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4.7%,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无劣Ⅴ类水体,完成目标。

)蓝天工程成效明显

开展了重点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工作。24户铸造企业均实现清洁能源改造,治理了“散、乱、污”企业集群和企业。完成中心城区288户散煤治理淘汰10吨以下燃煤锅炉233台。主城区裸露土地基本实现绿化覆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6%。2020年, PM2.5PM10SO2年均浓度分别比2015年下降8微克/立方米、17微克/立方米、15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减少66.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上升3.2%,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碧水行动扎实推进

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新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能力5000全面排查全28个入河排放口。治理河长、退田还河生态封育完成计划进度“十三五”时期,大凌河城市段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全水环境质量良好。

土行动稳步实施

完成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受污染耕地块为0,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完成7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联动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制村18个,启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建制村5农村污水处理率达36%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及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100%和85%。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3.3%实现全域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十三五”时期,共创建级美丽示范村2,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生态综合治理与保护全面推进

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5万亩,草原沙化治理2万亩。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市级凤凰山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率达100%。区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高。

)生态保护机制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垂直管理改革,落实《朝阳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出台《双塔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具体实施办法。执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

二、“十四五”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双塔区也将进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期,既面对风险多发的严峻挑战,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看: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宪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已经确立;同全市一道双塔区经济社会在全面小康的高起点上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为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另一方面,虽然“十三五”时期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和经验,但作为传统工业比例较大、生态比较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矛盾交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相对不足,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任务仍然艰巨。

(一)面临机遇分析

1.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加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战略部署,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战略指引,为发挥绿色发展导向作用,加速生态环境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生态宜居美丽新双塔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依法监督治理成为常态,最严生态环保制度加速落地。

十九大确定的依法治国方针指引下,“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依法监督治理成为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抓手。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面落实,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领导机制,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让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守法成为新常态形成企业主体责任、地方政府监管责任、执法部门监察责任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监管监察责任体系,进而推动形成齐抓共促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

3.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逢其时,新时代朝阳加速发展。

随着《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作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先行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进入黄金时代。“十四五”期间,京津冀产业转移,为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二)面临问题分析

1、生态环境结构性矛盾亟待改善。农业上传统种植业残留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业的粪便污水给河流水体和农村水环境治理带来较大压力。工业传统产业结构有色金属冶炼及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对水、大气、土壤等全要素提出大挑战。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不高工业企业配套天然气管网建设较缓慢,节能减排工作压力依然存在

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点依然存在。“十三五”时期,虽然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成效,但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较大,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依然存在。双塔区虽然国土空间较小,但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的情况尚未改变。散煤燃烧成为了大气污染源主力,污染控制能力主要依赖传统手段。水资源匮乏与水污染的复合影响加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土壤污染底数仍需进一步调查,生态环境风险隐患问题仍未彻底消除,化工、涉危园区结构性风险长期存在。

3、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双塔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陆续出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若干文件,把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但在构建环保治理体系压紧压实环保责任等方面还有差距。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保大格局尚未有效形成,环境治理仍过于强调政府职责,存在市场化运作模式缺乏、社会公众协同力量不够等问题。推进“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打造高水平生态环保机构队伍等虽然列入工作日程,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总之,“十四五”时期,双塔仍将处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爬坡过坎阶段、生态环境结构性调整的攻坚克难时期、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重要关口,生态环境保护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三、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着眼生态环境建设2035年远景目标,以推动双塔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落实“减污降碳”总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工作,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新双塔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实现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着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根本性好转,让人民生活在生态宜居美丽的生态环境中。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推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施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大气、土壤、农村环境治理,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共同治理的大系统。

坚持共治共享。落实生态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多方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厘清政府、企业、市场和公众各方职责,推动形成生态环境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改革推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措施,努力打造与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任务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的基础上,巩固扩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到2025年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进而2035年达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双塔目标基本实现。各项指标按市政府“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双塔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准。

应对气候变化: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组织开展碳排放清单、碳达峰方案编制工作,增强城市绿化覆盖率,进一步增强碳汇能力

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步削减,冬春季以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数减少到5天以内,夏季O3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PM2.5年均浓度进一步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增加,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水生态环境: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同步改善。配合市直完成国省控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和省考核要求辖区内大凌河支流水体得到改善,入河排污口有效治理,治理黑臭水体,努力继续保持黑臭水体为零。

土壤环境:遏制土壤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严重状况得到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进一步增加。

农村环境: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得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幅度改善。


  四、规划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紧紧围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新双塔,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加大环境治污减排力度,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推进八个方面工作任务。

(一)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环境硬约束,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

1、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推动形成金属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贵金属等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开发建设;推动建材行业发展新型建材,逐步取消高耗能产品项目;推动水泥企业逐步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实现节能、高效的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上“两高”项目。严格项目环境准入,推动新建、转移产业项目依据产业类型进入工业园区;有序推进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

2、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降低煤炭消耗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稳步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光伏、集中式风电和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铸造行业企业为重点

3、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环境承载力、水环境容量、农业源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为约束,推动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布局。种植业主要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主要发展生猪、肉鸡等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环境友好型养殖。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有色金属可再生资源利用、纸制品回收利用等重点行业领域,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汽车拆解项目达到涉及能力。

(二)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积极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

1、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开展编制碳达峰方案基础性工作,建立碳排放统计指标体系和重点企业数据直报制度,完成碳达峰初步数据测算制定明确的达峰目标、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确保2030年实现碳达峰

2、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一是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发电,进一步推进能耗双控工作,强化节能降耗管理,严控能耗新增量,鼓励新建采用低耗能建筑,降低单位面积采暖能耗。强化重点排污单位等生产企业节能减排监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强化森林和土地利用管理,增加碳汇,严格禁止天然林砍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森林植被建设,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着重加强碳汇能源林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力提高绿化水平,打造森林城市。2023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并逐年提高,进一步增强碳汇能力。

)深化污染防治工程,巩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成效

1、加强协同推进,分类治理,综合施策,不断提高大气环境管理精细化水平。以污染源清单为依据,着力整治冬春季PM10PM2.5污染和夏季O3污染,同步推进扬尘治理等工作,巩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2、全面提高大气环境监管能力按照市统一规划,主城区主要实施大气网格化精细管理工程,配合市在建成区街道层面增设空气质量微观监测点,实现对城区空气质量的精准监测。提高扬尘、秸秆焚烧、重污染天气应对、VOCs治理水平。

3、源头防范冬春季中重度污染一是冬春季着重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民用散煤治理以及秸秆焚烧管控,源头防范冬春季频发中重度污染。二是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制定差异化减排措施,实施一厂一策、分行业、分时段、分污染源差异化减排。制定应急减排清单,完善监测、核查和评估措施,确保应急减排清单涉气企业全覆盖。全力推进民用散煤污染治理。三是实施中心城区及城中村、城区周边商业网点煤改气煤改电“散煤双代”, 完居民散煤治理户数指标四是强化秸秆禁烧管控,落实、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秸秆禁烧网格主体责任。继续深入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实施秸秆“五化一建”工程,力争2025年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4、大力实施VOCs排放控制一是实施VOCs综合治理工程以化工、钢铁、包装印刷、工业喷涂等重点行业为主,推动涉VOCs排放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立VOCs综合监管治理体系,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企业集中区建设监测预警监控体系。

5、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2025年底前,完成金麟铁精粉超低排放改造初步开展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铸造行业实施深度治理,减少无组织排放,进一步提高污染物达标排放水平。

6、实施扬尘精细化管理开展施工扬尘和施工场地物料运输道路扬尘联合整治,严格落实施“六个百分百”要求,减轻道路扬尘。整治露天矿山扬尘污染实施城乡裸露地面绿化、覆盖等精细化治理。

7、加强城市噪声管理开展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程,开展功能区达标创建。

)推进三水共治战略,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以水生态建设保护为突破口,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良性互动,统筹改善水生态环境

1、强化流域单元管理以大凌河、十家子河、顾洞河等为主要发力点,带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主城区至章吉营城市段控制区重点开展水质改善工程,配套进行河道清淤和生态护岸建设;落实属地责任,结合河长制,将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到各相关乡镇街

2、统筹推进水生态治理针对我生态脆弱、滨河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实际,积极参与流经我区河流湿地建设和河道整治工程,启动十家子河治理工程,开展湿地建设与保护,推进河道综合整治

3、持续深入推进污水治理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达标稳定运行实现中水回用。强化造纸、印染、化工等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和清洁化改造,鼓励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回用。“十四五”时期,实现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按可比口径下降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按可比口径下降10%。加强农业种植源、畜禽养殖源、农村生活源污水治理推进测土施肥及有机肥使用,降低化肥使用量,推进农业种植源污染管控,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推广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利用

4、提升饮用水水质安全合理规划农村水源,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及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加强水源周边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及化工、造纸、冶炼、制药等重点行业及重点污染源风险防范,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统筹开展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1、全面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完成农用地类别划定,建立分类清单,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土壤污染和超标情况、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强化对重度污染农用地管理,极推进轻中度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

2、强化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每年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单进行更新,组织企业制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组织企业制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定期开展疑似污染地块专项排查行动,公开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实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2025年底前,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双塔落地生根,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治、矿山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

1、实行精细化生态环境管控分区管理结合双塔实际,精细划分生态功能分区,遵循问题导向和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统一保护、统一修复。重点放在十家子河和顾洞河等大凌河一级支流。

2、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治工程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媒介,实施湿地建设、河道治理等工程,大力实施大凌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协同其他县市区,围绕域内矿山、林草、河道、农田等生态要素进行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大凌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大力开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创建森林城市,“十四五”时期,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加强天然林保护,开展草原生态修复,重点治理退化草原,“十四五”时期,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面积3万亩以上。

3、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立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台账及销号制度系统开展全域矿山生态修复,实施露天采坑治理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客土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等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治理修复面积2574亩;完成有责任主体矿山治理修复面积53.75亩。

4、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继续开展“绿盾行动”,对涉及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问题,强化问题分析通报,严格监督问题整改,确保整改措施落实有效到位。

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决制止乱采滥挖、无序利用等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繁育,重点加大对国家二级以上野生动物的保护。

  )深化农村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牵引,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1、深入推动农村环境整治提档升级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指导农村合理布设正规垃圾堆放点,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解决生活垃圾无序丢弃问题。到“十四五”末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建成。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结合村庄实际,普及不同类型的卫生厕所,推动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探索推进有条件县区使用新型节水技术或利用生活污水实现水冲。“十四五”时期,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适量推进农村改厕。深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镇、村制定两级环境整治规划,整治农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到“十四五”末期,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政村3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政村比例达到60%以上。

2、实施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坚持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实施雨污分流,配套建设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到2025年,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进一步推进畜禽散养户粪污处理利用,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拓宽粪肥利用渠道,2025年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

3、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防范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地膜污染。依法强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符合标准的加厚地膜落实使用者妥善收集、生产者和经营者回收处理的责任,废旧农膜回收率保持在90%以上。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改善种植业肥料结构,优化施肥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发展,促进农药集约减量,2025年全安全用药水平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时期,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

4、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则,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做好农村黑臭水体防治工作,继续开展县域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工作,巩固“十三五”农村黑臭水体排查结果。探索污水处理与户厕建设一体化运行模式,具备条件的村要同步立项、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严守生态环境底线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小学教育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等各种教育培训体系,支持生态环保文化产业建设,开展好“六五”环境日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人才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发展方式,推动《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推广落实。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推进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和绿色出行等工作,积极推广“光盘行动”,坚决抵制餐饮浪费行为。开展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和绿色发展统计,发布城市和行业、企业绿色消费报告。

3、推进环保全民行动。开展绿色节能机关建设,强化节约节能指标约束,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到2025年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比例达到30%。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引导企业家和市场主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行动自律,主动推动生态环保事业发展。支保公益项目发展,积极发挥环保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宣传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保事业。

4、推进公众参与监督。提高群众参与意识,推动全民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鼓励公众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推行环境破坏和环境违法有奖举报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五、规划保障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理念,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方位推进落实、全面完成任务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成立领导小组,构建跨部门跨行业协调机制,实现职责共担、信息共享、工作联动、属地负责、分级实施、层层落实的工作效果。落实省、市、区工作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任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实现“多规融合”“多规合一”,协调推进“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加大政策支持

加强财税政策导向作用。构建环保支出与财政收入增长的联动机制,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资金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资金用于环保设施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我区水、气、土壤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加大环保建设项目的推进力度。

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

发挥科技政策推进力量。大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的生态化治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促进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手段在环保领域的广泛应用。

(三)强化宣传引导

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引导社会公众关心关注环保事业,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面向企业、社会群体和公众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和培训,开展各类公益环保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生态环保宣传品牌。加强新闻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渠道,多角度宣传先进典型、监督污染排放、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将生态环保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指标约束激励。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清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 

建立规划评估机制,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评价,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