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重、因病致贫比例较高的地区。5年来,我市创造性地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为确保我市贫困人口同全省一道如期实现脱贫交出了成色十足的答卷。
对贫困户而言,疾病直接影响着他们脱贫的步伐。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针对市情,做出贫困人口就医全救治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健康扶贫“朝阳模式”,让贫困人口能够看得上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得住病,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5年来,我市健康扶贫硕果累累,住院人次24.17万人,报销14.72亿元;17.16万人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享受每年一次体检,每人一份健康档案;64228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获得免费国家基本药物,药品价值3000余万元;742个贫困村和贫困边缘村卫生室实现了标准化,基层网底功能得到加强。
重大疾病居家康复再保障、大病域外住院再保障、慢性病补贴,对各项保障制度不能解决的特殊情形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贫困人口在定点医院住院治疗报销比例根据病种不同个人负担5%到10%,2020年我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健康扶贫的惠民政策之光洒向朝阳的每一寸土地,照亮每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笼罩在贫困患者头上的乌云散去了,久违的笑脸回来了,一个个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患者在健康扶贫的救治下,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回忆起几年前的情况,家住建平县张家营子的徐金说,因为患有多年的双侧股骨头坏死,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坐在轮椅上。人近中年的徐金,上有年迈的父母还未尽孝,下有一双儿女还未抚养成人,病痛的折磨,经济的拮据,使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作为建档立卡户,健康扶贫的好政策,让他得到了免费治疗,定点扶贫医院不但为他免费做了置换手术,甚至连后期的康复训练费用也减免了一大半。当徐大哥做完手术能站起来的时候,他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一蹦一跳地展示给大家看。他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又重新站起来了。让我们一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健康扶贫的好政策的扶助下,许多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像徐金一样重拾信心,正在小康路上耕耘着幸福之花。
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我市逐步完善精准扶贫定点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机制,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尽其责,精准筛查,精准识别,分类救治。乡镇、村基层医疗机构对贫困人口开展体检和疾病筛查,建立健康档案,掌握健康动态。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组成136支医疗队,下沉到乡村,将健康服务送到贫困户的身边,对疾病筛查阳性患者进行义诊和精准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进行分类救治,累计疾病筛查23.3万人次,精准识别8万余人次。小病、慢性病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急病、大病、重病由健康扶贫定点医院接纳入院治疗。全市确定了22家健康扶贫定点医院,各定点医院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就医报销流程,设置专用导诊台和登记结算窗口,实施“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一张凭证完成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结算业务,为贫困人口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营造温馨就医环境。在工作过程中各医疗机构创造性地开展相关工作,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建平县医院积极拓展“靶向治疗、跟踪回访”扶助方式,分批有序地为患股骨头坏死的贫困人口实施手术治疗,并采取跟踪回访的方式,跟进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真正让患者重新站起来,重新恢复劳动能力,彻底摆脱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困扰。
市委、市政府谋划长远,推动健康扶贫长效施策,向人民群众承诺:脱贫结束后也决不撤摊子、脱政策,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和长效机制建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我市将巩固拓展健康扶贫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织密医疗保障网,让人民群众以健康的身体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奋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王丹 本报记者韩云波)
(责任编辑:刘治枞)